您现在的方位: 网站 >> 汉语教育 >> 休闲文娱 >> 正文

历代文明大师的节省家风

作者:佚名    文章来历:本站原创    更新时刻:2019/2/23
  孔子:见不善如探汤
  衍圣公,是孔子嫡派后嗣的世袭封号,始于北宋至和二年(1055年),总算民国时期1935年,秉承了32代,近900年。历代衍圣公都在孔府里工作和日子,孔府的一景一品、一石一树,均受博学多才的儒家思想泽被,以及为政以德的孔氏家风熏陶。
  在孔府西学门内,有一口大铁锅,每天孔家的烧水户都会自带薪柴烧水,水沸即回,开水无人运用。虽然人们觉得奇怪,但这是多年沿用的祖传之举,不得随意更改,因而一贯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前夕。
  其实,这水并非白烧,傍边蕴涵孔子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”的深意。这句话出自《论语》,意为“见到完美的,自我比对还有什么距离,看见丑恶、凶恶的事应不为,为则好像把手伸向开水,有必要从速缩回”。衍圣公作为朝廷要员,常常与官员、来宾触摸,难免会遇到一些“不善”的人与事。祖辈于西学出口处设一锅开水,便是要提示后代后代“见不善如探汤”,要不时拂拭心灵的杂草,日日修炼崇高的情趣,坚持敬畏之心,而非心存侥幸。
  通过“探汤”示警的特别家规,咱们能够领会孔子后嗣要求后代修身齐家、德高行洁的良苦用心。“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”,个人和家庭的道德,终将会聚成一个民族、国家的价值观,成为民族精神之源、治世经国之法。 司马光:正人寡欲,不役于物
  北宋司马光是闻名的史学家,他不只终身过得十分简朴,还把简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。有一次,他的儿子司马康与其他子弟身着葱绿色的长袍在家走动,显得分外洒脱。司马光看到之后,感到不安,便写诗劝诫:“清晨三绿袍,罗拜北堂高。积善因先烈,余光及尔曹。勿矜从仕早,当念发家劳。修立皆由己,何人可佩刀。”意思是你们切不可自豪,要紧记祖辈兴家的辛劳,修身立业只能依托自己。
  过了一段时刻,司马光又结合本身阅历与知道,写了一篇《训俭示康》的文章。他说自己“平生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”“世人皆以奢侈为荣,吾心独以俭素为美”。他教育儿子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“正人寡欲,则不役于物,能够直道而行”。在他的熏陶下,司马康认为人廉洁和日子简朴而称赞于后世,而《训俭示康》也成了传统家教家训中的千古名篇。 朱熹:以箪食瓢饮为乐
  南宋朱熹乃理学之集大成者,乃當世大儒。有一次,他去看望女儿与女婿,未料女婿出门不在家,女儿留他吃饭。但因家中清贫,女儿只煮了麦饭,又摘了几根香葱做成清汤。女儿看着家常便饭,觉得对父亲很是内疚。朱熹却不认为意,很甜美地与女儿一起进餐,并告知女儿简朴度日是杰出家风,关于饮食,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,不管何时都应做到颜回那样“一箪食,一瓢饮”,自认为乐。吃完饭后,他又题了一首诗留给女儿女婿:“葱汤麦饭两相宜,葱补丹田麦疗饥。莫道此中味道薄,前村还有未炊时。”意思是有葱汤麦饭已然很不错了,要知道,前村或许还有揭不开锅的挨饿人家,与大众的疾苦比起来,自己吃得好不好真实不足齿数。女婿回来后,对岳父的简朴之风与仁爱之心大为感动,便将此诗作为家训,悬挂于书房,以垂训后人。 郑板桥:明好人之理、爱全国农民
  清代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,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间弟弟郑墨家。小宝6岁上学,为教育儿子,郑板桥专门给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,信中写道:“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,岂有不爱之理!然爱之必以其道,以其道是真爱,不以其道是溺爱。”他的“道”是什么呢?郑板桥说:“读书中举,中进士当官,此是小事,第一要懂事做个好人。”郑板桥最注重的仍是儿子的道德,他吩咐弟弟:“我不在家,儿便是由你管制,要须长其忠厚之情,驱其隐忍之性,不得认为幼子而姑纵惜也。”后来,郑板桥把儿子接到身边,常常教育他要懂得老大众吃饭穿衣的困难,要怜惜穷苦人,要“明好人之理”“爱全国农民”。因为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一马当先,小宝前进很快。郑板桥还相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家丁的儿女,他说:“家人儿女,总是天地间一般人,当一般珍惜,不可使吾儿凌虐他人。凡鱼餐果饼,宜均涣散给,我们欢欣跳动。若吾儿坐食好物,令家人子远立而望,不得一沾唇齿,其爸爸妈妈见而怜之,无可如何,呼之使去,岂非割心头肉乎!”
  《老子》云:“堆金积玉,莫之能守。”这是一句金玉良言。从古至今,没有谁能将物质财富传之无量,而但凡人才济济、长盛不衰的宗族,无一不有杰出的家风传承,所以说,比起物质财富,精神财富才对后代后代更有利。 范仲淹:自奉俭,不营私
  范仲淹是宋代闻名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,是传统士大夫的模范与榜样。被誉为“唐宋八我们”之一的王安石称范仲淹为“一世之师,由初起终,名节无疵”。清代大学士纪昀点评他:“行求无愧于圣贤,学求有济于全国,古之所谓大儒者,有体有用,不过如此。”
  范仲淹两岁失怙,其母改嫁朱氏,仲淹一度改姓朱。因为年幼时家境清贫,范仲淹曾旅居长白山(今山东邹平县西南会仙山,以山中云气长白得名)的梵宇读书。每天晚上煮一锅小米粥,通过一宿凝成胶状,早上后用刀划为四块,迟早各取两块,加点醋,撒点盐,加热后就着十来根小根蒜吃,这便是他一天悉数的食物。这样的日子他保持了整整三年。
  虽然后来官至参知政事,相当于今日的副总理,范仲淹仍坚持着节省朴素的日子作风。他曾谆谆劝诫诸子说:“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,汝母躬执爨,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。今而得厚禄,欲以养亲,亲不在矣,汝母亦已早逝,吾所恨者,忍令若曹享富有之乐也!”范仲淹对子女的劝诫,并不只仅停留在言语中。他一马当先,作出榜样。每天睡觉前,他都要算算一天饮食等种种花费与当天所做之事。假如花费与所做之事相等,便心安理得,鼾息熟寐。假如不相等,就终夜翻来覆去,不能安息,第二天一定要作出补偿。
  范仲淹不只对自己如此要求,对子女也相同严格要求。次子范纯仁娶的是官宦世家王质之女,王质的大伯是北宋真宗时期长时刻担任宰相的王旦。范王两家结亲并非范仲淹贪心富有,攀交高门。王质与范仲淹的友谊源自景祐三年,范仲淹因责备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被贬官。其时执政的士大夫大多惧怕开罪吕夷简,会被指为朋党,便不敢为范仲淹送别,只要正直的王质决然“载酒往饯”。祸患见真情,从此两人结下了深沉的友谊,并成了儿女亲家。纯仁之妻因为身世名门望族,自幼生善于秀丽堆中,据说在娘家曾用罗绮做帷幔,罗绮是一种质地轻软又有斑纹的高档丝织品,价格十分贵重,往常大众家是不可能看到的。在媳妇未过门前,范仲淹听说了此事,虽然与王质是老友,仍不留情面地当众说:“罗绮岂帷幔之物耶?吾家素清俭,安得乱吾家法?敢持至吾家,当火于庭!”范仲淹给亲家及未过门的儿媳妇“上了一堂简朴课”,保护了范家一贯贫苦节省的家风。
  (摘自《公民周刊》2018年第13期) 邓小平同志的家风
清朝两帝师的家风家训

历代文明大师的节省家风:http://www.021lunwen.com/kjwy/yule/201902/57850.html
】【手机版】【材料下载】【站内搜索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